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產品目錄
聯系我們
- 重慶歐邁服裝廠
- 聯系人:李先生
- 手 機:(0)15023366881(李先生)
- QQ:1091737093
- 電話:023-63800591
- 電子郵箱:oumaigood@gmail.com
- 地址:重慶渝中區時代天驕14-9#
- 更多
問:衣著類CPI下降,為何市民“沒感覺”?
來自無錫市統計局網站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全市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為105.3。所調查的八大類消費品及服務項目,價格呈七漲一降的運行態勢,食品類、居住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訊類等“漲”聲一片,唯獨衣著類價格下降了6.4%。
采點商場稱服裝價格確實沒漲,有些甚至還在降低,與統計數據一致。但很多市民卻認為統計數據和自身的置衣感受不一樣,數據在降,但衣服卻并不便宜。同時,在當前棉價下跌三成的情況下,成衣零售價格又為何沒有反映?對于這些疑問,記者7月3日進行了多方采訪,以求解開消費者的疑惑。
一 問:衣著類CPI下降,為何市民“沒感覺”?
統計局:商場打折力度大,降低了數據
雖說從衣著類統計數據上來看是降了,但大多數市民對此卻似乎“沒感覺”。如今,各大商場里放眼望去,一條連衣裙動輒一兩千,一雙涼鞋六七百,連一件T恤也要三五百元,和去年一比較,什么都在漲,價格讓普通市民直呼“辣手”。就算是街頭巷尾的服裝小店里,也難覓幾十元的便宜貨,普通T恤沒有百元也拿不下。為此,不少“囊中羞澀”消費者只能另辟蹊徑,棄商場逛小店、找網絡代購、定做衣服……在扮靚自己的同時盡可能的縮減服裝上的開支。
為何衣著類CPI數據會與普通市民的個人感受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對此,市統計局相關人士解釋說,因為便于跟蹤,衣著類的選點多在大型商場。由于受新款上市、換季等因素影響,我市一些大型商場今年的打折促銷力度較大,這在某種程度上,就降低了衣著類的CPI數據。
二 問:統計數據下降,為何衣服價格仍“辣手”?
商場:吊牌價高了,但實際成交價并沒有比往年高
“姐不逛商場很多年”,這是市民曾小姐最近的QQ簽名。很多市民都感嘆商場的衣服價格越來越高,快要踏不進門,但是錫城幾位商場人士卻都認為服裝價格近年來變化并不大。“可能吊牌價是高了,但是實際成交價并沒有比往年高,漲價的品牌并不多,部分品牌甚至還是下降的。”錫城一家百貨商場營銷部的負責人稱,因為貨品價格都要經系統登記后打印價格牌,他對服裝的價格變化還是比較熟悉的。消費者認為價格高,可能還是因為標價帶來的“錯覺”。
不過,這名負責人承認,今年以來商場的客單價約提升了百來元,“根據我們的調查,客單價的提高并非因為東西貴,而是客人的單次購買量大了,這與商場促銷的力度有著不小的關系。”這名負責人稱,現在服裝新品上市后打折很快就會跟上,一般一個月左右,多數品牌就會有8到9折的折扣,上市兩個月會低至7到8折,到了季末一般平均會打到6折甚至更低。同時,商場為了制造人氣,平均兩個月就會組織一場大型的促銷活動,多數品牌為了提升業績,基本都會參與進來,力度都會比平常加大。“新品買的人也會有,但更多的銷量可能還是在后期打折中,所以從實際成交價來看,服裝價格和去年比并沒有上升。”這名負責人稱。
另一家商場的負責人還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商場的服裝銷售額年增長率穩定在30%左右,“如果服裝價格真的增長幅度過快的話,商場服裝銷售的年增長率絕對不可能像現在這么平穩。”而其中的增長原因,這名負責人歸結為客流和交易筆數的提升,而非單價的增長。
三 問:服裝生產企業的定價究竟有沒有提高?
服裝商:今年夏裝定價同比高了兩成
商場說服裝價格沒漲,但服裝生產企業卻坦言今年定價確實要比去年高。
“今年夏裝總體來說價格沒什么大變化,稍微漲了一點。但由于澳洲羊毛上個月剛漲了40美分,今年的冬裝價格可能會有調整。”江陰陽光時尚的男裝部營銷經理孫寧告訴記者,零售終端的定價機制并非僅考慮原材料的原因,還包括人工成本高等因素,比如人力成本每年就以15—20%左右的幅度在上升。隨著各種成本的上升,品牌服裝就不得不面臨從成本控制到設計提升、品牌優化的新一輪考驗。
錫山區一家童裝企業的銷售主管徐先生則明確表示,今年的夏裝定價比去年要高出20%左右,以每年15—20%左右的漲幅來定價,這幾乎是近年來服裝業的慣例,“比如一件小童的T恤,標牌價基本在138元,同樣的面料款型,去年大概在118元左右。”當然,徐先生也表示,除了各種成本因素外,廠家定價每年“慣性上漲”也是給商場逼出來的。“現在商場年中慶、店慶、大節慶活動頻繁,幾乎是半強迫品牌參與,折扣比較低。如果價格定低,大型活動即使帶來高人氣,也難有滿意利潤。加上現在商場品牌競爭激烈,不做折扣很難吸引消費者。”徐先生稱,因此服裝企業在定價時必須預留相應的價格空間,這也是讓消費者覺得價格越來越高的原因。
事實上,不同服裝品牌有各自的定價哲學。一位從事品牌服裝代理十多年的業內人士稱,服裝企業的定價策略首先要能應對“前賺后虧”的局面,“服裝產品在正價銷售一段時間后,后期的滯銷品只能以1至3折的價格甩賣,這都將攤薄前期的利潤。服裝企業在定價時還會制定一個加價率。如果一件衣服的生產成本是100元,而加價率為8倍,則意味著售價是800元。加價率與品牌的市場接受度直接相關,國內品牌的加價率通常為幾倍到十幾倍,而國際一線品牌的加價率高達幾十倍。”
四 問:棉價連續走低,為何成衣價格不降?
行業協會:棉紡織布料價格在服裝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小
今年2月下旬以來棉花價格連續回落,至今跌幅近30%。價格回落的消息看上去很美,不過,在棉價不斷下挫的同時,不少品牌的服裝價格卻不降反漲。對此,錫城棉紡織行業一位人士表示,棉紡織布料價格在服裝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小,而人工費、運費、商場進場費等占成本比重較大。因此,即使棉花價格下跌,很難對未來服裝零售價格造成影響。
“盡管市場棉花價格走勢目前是在下降通道里,但和去年同期相比,還是漲了近一倍,目前仍在高位。”無錫紡織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去年這時候,棉價是1.2—1.3萬元一噸,但是到了去年的四季度,棉花價格已經飛漲至3.2萬元一噸。從今年年初開始,價格才慢慢回落,一直跌到現在的2.45—2.5萬元一噸。
“其實,現在很多服裝企業在用的原料大多還是高價位時期采購的,因此今年服裝價格的上漲更多還是在消化2010年的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下降,長期來看能減少服裝企業的成本,但不會馬上反映到終端銷售環節,服裝工業從紗線來源采購到面料生產和零售銷售方面要面臨半年左右的時間差。”這名負責人稱,因而到成衣上的價格反映不會這么快,而且棉價的未來走勢還是個未知數。
“現在棉價的走勢,已經不像以前一樣有規律,左右價格的因素很多。”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棉價受資源短缺的影響還是很大。根據協會掌握的信息,全國棉紡企業對棉花的年需求量在1100萬噸左右,但國內棉花去年的產量僅有650到680萬噸,進口量250萬噸,實際缺口還有至少200萬噸。而且,占到國內棉花1/3量的新疆棉種植面積還在不斷縮減,且當地棉花企業本地消費量在增加,可以預見的是,棉花資源短缺情況還是比較嚴峻。此外,棉價的波動還受到人為炒作的影響。這位負責人坦言,棉花價格的后市走勢連他這樣的行業人士也無從判斷。?五 服裝產業鏈上,錢被誰賺去了?
零售商最賺,有的商場要加價100%—1000%不等
商場說服裝實際成交價格沒漲,服裝廠家說定價高了,但實際成交價沒變化。在棉價下跌的情況下,消費者也稱沒有撿到便宜。那么,在這條服裝產業鏈上,究竟是誰賺到了錢?
據一位服裝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服裝產業的產銷鏈條基本上是這樣一種服裝管理系統模式:面料商—生產廠—品牌商—總代理—零售商—消費者。其中,面料商和生產商根據成本大約各加價15%左右賣給品牌商;品牌商根據自己的品牌價值大約加價15%—45%供給總代理;總代理大約加價20%—30%供給零售商;零售商大約加價30%—150%后銷售,這就是專賣店的加價模式。如果最終銷售是在商場完成,前四項基本不變,最后銷售價格會根據商場的定位加價到100%—1000%不等。其中,加價幅度是根據品牌的價值決定的,走散貨批發渠道的,基本上是維持在最低水平;做品牌專賣的,維持在比較高的加價水平。據此分析,目前服裝行業利潤最大的環節是擁有巨大品牌影響力的專賣銷售環節,其次是品牌商,再次是總代理,最后是生產商。
“就拿我代理的品牌來說,一般在無錫各家商場的扣點在20%至25%不等,這意味著在商場每賣出100元的服裝,拿到手的平均在80元,剩余的全部歸商場。”一位在無錫多家商場設專柜的服裝供應商廉先生透露,在服裝的標價中,零售渠道成本至少占兩成甚至更多。服裝供貨商進駐商場需要交納進場費、商場扣點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公關費,這些費用最后都要攤進服裝價格當中,由消費者買單。此外,多數服裝專柜均被商場要求參與商場常年舉辦的各類折扣活動,并義務接受商場會員的優惠折扣。
“說穿了,商場永遠是‘旱澇保收’的,通過收取種種費用,賺最穩的錢。而其他包括服裝企業、代理商等,都要面對壓貨、滯銷等各種風險。”廉先生說,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遇到商場大型促銷活動,也能成為整個服裝產業鏈的受益者。如果折扣低至3折以下,他們已經毫無利潤可言,甚至虧本了。
六 “姐不逛商場很多年”,姐都去哪里逛?
500元買齊全身上下,姐自有置裝佳處
“姐不逛商場很多年”,服裝價格高企時代,普通人穿衣打扮當然不會坐等“挨宰”紛紛各辟渠道,尋找最經濟實惠的購衣門路。
常熟外貿村:400元買一拉箱衣服
一個月前,時尚潮人曲先生經朋友推薦,發現了一個“購物天堂”常熟外貿村。“第一次去,我完全被震住了,一條牛仔褲50元,一件毛衣20元,一件品質還不錯的T 恤10元,我花了400元錢,買了整整一拉桿箱的衣服。”曲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雖然那里的購物環境相當簡陋,和商場簡直是有天壤之別,但價格至上的購物樂趣是在商場無法體會到的。
他還發現,無錫不少生意火暴的外貿服裝店都在此進貨,很多款都似曾相識,但價格起碼比這里翻兩三番。一些國際大牌的尾單也可以在這里“撿漏”,他就曾經在那里買過一雙500元的大牌尾單鞋。再仔細淘淘,一些服裝網站上熱賣的新款這里居然也都有,一件淘寶網的爆款針織上衣,網上最便宜賣到80元,這里45元就能淘到,這讓曲先生贏得了很多同事的羨慕、嫉妒、恨。
此后,曲先生雙休日的常熟之行便成了置裝的固定路線,自己開車來回,路費也就六七十元,多買些衣服全部在里面了。他不僅自己成了那里的常客,還帶動了身邊親朋好友甚至父母組團前去,這些人現在隔三差五就會開車去一趟,完全成了外貿村的忠實擁躉。
歐洲打折季:國內五折價買國際一線品牌
經常逛商場的市民可能也會發現,商場近年來在優選品牌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曾經的熱門大眾品牌都被淘汰更換,如今能存活下來的基本都是一些價格較高的國內品牌,而且很多品牌甚至全年無折扣,價格直逼國際一線品牌。于是,“性價比”成了許多消費者挑選服裝首要考慮的要素。
市民許先生前陣子在某商場四樓男裝轉了一圈,發現休閑男褲基本都在1500元以上,很多品牌雖然打著“洋名”,一翻標簽,都是產自國內的假“洋鬼子”。后來,許先生轉到商場一樓國際一、二線名牌專柜時,發現這里不少品牌的男褲打折下來不過也就2000元左右。“與其花近2000元買個聽都沒有聽說過的牌子,還不如直接買真正的國際品牌了,品牌含金量更高。”
還有一些消費者眼見商場專柜服裝的價格如此之高,直呼“國內衣服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剛趕上歐洲打折季回無錫的金小姐算了一筆賬:她用相當于國內五折的價格僅花了1600元就買到了國際一線品牌gucci的購物袋,這個價錢在無錫各大商場頂多只能買個普通國內品牌的包包,并且還是打完折后的價格。
七 后西溪布料市場:400元做條真絲連衣裙
越來越高的服裝價格讓消費實力不強的中老年人更是難以承受。于是,扯塊布料定做衣服又重新火了起來。 7月3日,在后西溪布料市場,一家攤位的老板告訴記者,最近前來買布料做真絲連衣裙的顧客明顯多了起來,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左右。在他這里,從買真絲面料到量身定做,算上人工費和各種配件的錢,一條真絲連衣裙也只要400元左右,質量可不比商場的差,價格卻要至少便宜一半以上。此外,布料市場上還出現了以往難得一見的年輕面孔。他們大多拿著各種時尚雜志來,要求定做同樣的款式,成為今年的一股消費新趨勢。
“招聘縫紉工,待遇從優”。7月3日,記者經過學前東路上的幾家成衣定做店,發現店門外都張貼著這樣的廣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眼下定做生意十分紅火,不少店接了單子往往來不及做,人手非常緊缺,有的盡管開出高薪但還是招不到合適的師傅。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技術好的打版師月收入最高可以達到7、8千元。
八 在商場“打樣”:“抄型號”回去找代購
“現在商場里的東西越來越貴了,我都已經好久沒去逛過了。”市民劉小姐在同事圈里一向引領時尚潮流,以往每每看到心儀的衣服總會毫不猶豫買下。然而面對今年商場里動輒上千元的價格,劉小姐也坦言有點“下不了手”。
她向記者舉例說,往年買件好看的連衣裙也就幾百元,可今年到商場里放眼一看,幾乎都是齊刷刷的千元以上,有的面料還是雪紡的。鞋子也是,普通品牌的單鞋、涼鞋新款上市標價都在600元以上,好一些的品牌甚至標到七八百元。冬靴漲價更是“離譜”,往年1000多元的,今年直接上兩千了。“還記得前幾年,我總是能在商場促銷時淘到不少價廉物美的東西,幾十元的T恤、一兩百元的特價鞋,現在就算是商場打折,因為這么高的原價擺在那里呢,打下折來也只是相當于以前的正品價,實在是太不劃算了。” 重慶西服定做
如今,精打細算的劉小姐早已將購物的目的地轉向了市中心的一些服裝小店。“私人服裝小店款式新穎、價格實惠,類似款式面料的衣服,價格大多只有商場的1/3不到,性價比高多了。我7月3日剛花了500多元錢在一家小店全身上下都買齊了,但500元錢到了商場只夠買件普通品牌的上衣。”劉小姐得意的介紹說。
在商場的“高價風”下,不少服裝小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學前街上一家"hello honey"服裝店老板告訴記者,該店的服裝定價只有商場專柜價格的1/3不到,能夠以實惠的價格買到和商場同品質的流行服飾,深受白領的歡迎,該店今年的生意比去年提升了20%。
如今,還出現了一些喜歡在商場“打樣”,然后去網上或小店淘同款的消費者,商場也意識到了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不得不對他們亮出“黃牌”。八佰伴某韓國品牌服裝專柜營業員李小姐無奈地告訴記者,該休閑品牌深受年輕白領的喜愛,全年基本無折扣。他們發現,在那些光試不買的顧客中,有不少都是前來“抄型號”回去找代購的。這樣一來,對他們的銷量或多或少有些影響。而面對這些顧客,他們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如果發現消費者拿著手機明目張膽在拍標價牌時,也只能委婉勸阻。
上一篇:聯系我們